两例犬皮下囊瘤病理学鉴别诊断
犬猫的皮下囊肿在临床上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表现症状都为皮下有一个活多个大小不一、软硬不一的球状物,任何年龄均可发生,头面、臂、背部发病多见。按压通常无不适感,肿块生长比较缓慢,有的几年都不会明显长大。粉瘤埋藏于皮肤或皮下组织内,与皮肤粘连,基底可移动。皮表可见开口小孔,推动囊肿时,此处与皮肤粘连甚紧,并见略微凹陷而出现小坑,即为直接通达皮肤表面的腺体所在导管 开口。有的开口处塞着一个黑色粉刺样小栓可挤出白色蜡样物质。发病多年而无症状,易继发感染,化脓破溃,有的奇臭难闻。多数为良性肿瘤,但也有文献报告有癌变,多数转变为基底细胞癌,少数变为鳞状细胞癌,癌变率约2.2%~4%。
常见的皮下囊肿有粘液样囊肿、粟丘疹、毛根鞘囊肿、. 皮脂腺囊肿、表皮囊肿等。其中毛梗鞘囊肿和皮脂腺囊肿在外观及症状来看比较难区分,但在病理切片上却有明显的区别,能较好的鉴别诊断。
皮脂腺囊肿发病原因为皮脂腺排泄管阻塞。皮脂腺排泄管阻塞,皮脂腺囊状上皮被逐渐增多的内容物膨胀而形成的潴留性囊肿。临床上常见于皮脂腺丰富的颜面部,小的如豆,大则可至小柑桔样。囊肿呈圆形,位于皮内,并向皮肤表面突出,囊壁与皮肤紧密黏连,中央可有一小色素点。临床上可以根据这个主要特征与表皮样囊肿作鉴别。灰白色凝乳状、有臭味的内容物偶可流出。 皮脂腺囊肿发生缓慢,呈圆形,与周围组织界限明显,质地软,无压痛,可活动。一般无自觉症状。皮脂腺囊肿继发感染时可表现为:局部皮肤红肿、变软、皮温升高、疼痛、化脓。
毛梗鞘囊肿原先就被称为皮脂腺囊肿,可见其与皮脂腺囊肿临床诊断上极为相似。但后来发现其病理切片囊壁细胞与皮脂腺无关,而其内容物倾向于毛发角蛋白,故又称之为毛发囊肿。其角化属于毛鞘角化型,故称之为毛根鞘囊肿。
病例一:7岁未绝育雌性可卡犬,主诉一个月前发现该犬头部皮下有一个肿块,触摸犬无明显异常,但最近感觉好像有在长大的趋势。临床检查见该犬头顶有一25pxX25px的肿块,质中,触摸游离性较好,与底部无明显粘连。建议手术切除,主人同意。手术切除后把肿块按常规固定、修块、脱水透明、浸蜡包埋、切片贴片、染色封片
低倍镜下镜检如下图 高倍镜下镜检如下图:
单发性毛鞘瘤以毛囊外根鞘增生为主, 瘤体由形态一致的小细胞构成,
表现与表皮相连接的实性小叶团块。瘤体团块 细胞圆形或卵圆形,胞质呈空泡状。
周边细胞呈栅栏状排列有嗜酸性透明带包绕。
油镜下镜检如下图: 低倍镜下镜检如下图
瘤体团块周边有嗜酸性透明带包绕。 皮脂腺囊肿伴感染:囊壁为复层鳞状上皮,
细胞圆形,胞质呈空泡状。 与皮脂腺导管上皮相似。左上部囊壁破溃,
见较多慢性炎细胞。囊内为角化物及退化的
皮脂腺组织。
组织病理示囊壁由上皮细胞组成,外围的基底细胞呈栅状排列。基底细胞上方的细胞胞浆淡染,边境不清,无细胞间桥,也无透明角质颗粒。近腔面的最内层细胞胞核消失,脱落至囊腔内。腔内为均质化角蛋白,并可见钙化灶。
病例二:6岁未去势雄性杂交京巴犬。主述该犬背部皮下有几个大小不一的硬块,已经有几个月了,按压犬无明显痛感。临床检查该犬背部皮下有3个大小不一的肿块,脸面部也有一个较小的肿块。背部最大的有50pxX75px,肿块与皮肤紧密黏连,但与基底部游离性较大。建议手术切除,手术切除后把肿块按常规固定、修块、脱水透明、浸蜡包埋、切片贴片、染色封片。
高倍镜下镜检如下图: 油镜下镜检如下图:
囊壁可见萎缩的皮脂腺小叶组织。 囊壁及囊内(左侧)均可见退化的皮脂腺组织
左上角隐约可见小毛囊。
组织病理在囊肿壁上找到有皮脂腺,有毳毛混杂。临床上切开肿块时看到的乳白状豆腐渣样物,正是皮脂腺所分泌的液体混有少量角质成分,所以呈现乳白状。
这两例病例都虽然都为良性肿瘤,临床上手术切除后通常预后良好。虽然我们不做病理切片,只要凭经验笼统的和畜主说是良性肿瘤主人也是能接受的,但如果我们能做了病理切片告诉主人一个更确切的病因,这样不但提高了自身的医疗诊断水平,也使得我们的医疗诊断更严谨更科学,从而能上到一个更高的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