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例獒犬趾骨脂肪汗腺错构瘤的病理学诊断
1 病例简述
獒犬,雄性(已去势),6岁, 50 Kg。左前肢第三趾骨肿胀已有4年之久,时不时肿胀加剧,影响行走,有疼痛感,不愿让人碰,建议手术切除该趾骨。
2 手术前检查
2.1 血液生化
表1 血液生化检查结果
检查项目 | 测试值 | 标准参考值 |
碱性磷酸酶(ALKP)/(U·L-1)
| 60 | 23-212 |
丙氨酸转氨酶(ALT)/(U·L-1)
| 138 | 10-100 |
钙(CA)/(mmol·L-1)
| 2.71 | 1.98-3.00 |
尿素氮(BUN)/(mmol·L-1)
| 4.1 | 2.5-9.6 |
肌酐(CREA)/(μmol·L-1)
| 90 | 44-159 |
总蛋白(TP)/(g·L-1)
| 101 | 52-82 |
白蛋白(ALB)/(g·L-1)
| 17 | 23-40 |
血糖(GLU)/(mmol·L-1)
| 5.42 | 4.11-7.94 |
球蛋白(GLOB)/(g·L-1)
| 84 | 25-45 |
术前生化检查结果显示该犬丙氨酸转氨酶升高可能与主人长期喂予肉类食物引起肝脏脂肪沉积有关,总蛋白升高,白蛋白降低,球蛋白升高可能与肝功能异常或趾部组织病变有关联。
2.2 DR检查
DR检查结果显示该犬左前肢第三趾骨异常,周围组织肿胀
图 1 左右前肢DR对比(箭头所指为左前肢第三趾骨异常处)
3 手术治疗
术前15 min肌肉注射阿托品:0.02 mg/kg,使用舒泰50: 5 mg/kg进行静脉麻醉,之后进行气管插管做气体麻醉。修剪并且无菌准备左前肢脚爪以准备手术。俯卧保定犬,使左前肢悬吊,安置止血带,包裹该部位,露出准备好的无菌区。第三趾骨处做背侧皮肤切口,并且延伸到患趾的两侧,结扎趾血管、横断肌腱、韧带和关节囊,使第一、二节指骨间的关节脱落,对接骨端的皮下组织,并且对接皮肤边缘。
术后应用常规剂量抗生素5 d,给予该犬佩戴伊丽莎白帽,每日伤口涂布碘伏消毒,限制运动,14 d后拆线。病变组织留样,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
4 病理组织学诊断
4.1 巨检与切片
趾骨标本:7 cm×4.5 cm×2.5 cm,指甲长:2.8 cm×1 cm,皮肤表面无明显结节及破溃。
将肿瘤组织分割成大小约1 cm 左右的小组织块,流水冲洗,置于10 %中性福尔马林溶液进行固定24~48 h 后,进行脱水、透明、脱钙、石蜡包埋,修块备用。将石蜡包埋组织作3 μm 厚的连续切片,HE 染色,常规病理学检查。
4.2 镜检
镜下所见(图 2):
4.3 诊断
左前肢第三趾骨第一、二指骨脂肪汗腺错构瘤伴胶原结节状增生。
5 讨论
错构瘤(hamartoma)由Albrecht于1904年首先提出,是指机体某一器官内正常组织在发育过程中出现错误的组合、排列,因而导致的类瘤样畸形。错构瘤生长缓慢,随机体的发育生长而增大,但增大到一定程度即可停止,与机体之间保持协调,极少恶变。
错构瘤病例均为例报告形式报道,尚无大样本系统性研究报道。错构瘤来源与病因至今尚不清楚,多数器官与部位的错构瘤,例如外耳道错构瘤、鼻咽错构瘤、支气管纤维软骨脂肪瘤、肺错构瘤、乳腺错构瘤等组织来源尚无统一认识。有学者认为,错构瘤组织在胚胎发育时期因其倒转或脱落,被正常组织包绕,该部分组织生长缓慢,或在一定时间内停止生长,后逐渐形成肿瘤,因而错构瘤大多数发生于成年以后。错构瘤和良性肿瘤常不易区别,多数情况下,错构瘤在出生时即存在,伴随机体生长,而良性肿瘤则多于出生后一段时间才发现,并且自行生长,一般常由单一组织构成。错构瘤出生时并不明显,而在后期由于损伤、刺激或进入青春期才出现较快生长。
本病为良性错构瘤,手术切除是有效措施,其他治疗方法无确切疗效。由于本病会引起局部疼痛,导致运动受限,故早期切除。
图 2 镜检结果
A:毛囊上皮增生严重 HE 100× B:纤维组织胶原化、角化 HE 100× C:细胞团周围有透明带状纤维HE 100×